摘要: 熬过炎夏,迎来金秋,生机盎然。 此时,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紧张繁忙的“旺季”。企业订单络绎不绝、产销两旺,而技改创新研发则更加火热。 企业1号厂房内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高级技师昌春海正带着团队...
熬过炎夏,迎来金秋,生机盎然。
此时,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紧张繁忙的“旺季”。企业订单络绎不绝、产销两旺,而技改创新研发则更加火热。
企业1号厂房内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高级技师昌春海正带着团队研发“双工位数控珩齿机”,而车间内的班组工人们一有时间就会围在一起探讨工艺改进新方法……
挖掘员工内在潜能,变智慧为生产力,在全员创新改善活动持续开展下,如今,创新已成为企业常态,越来越多的员工成长为“改善能手”“创新先锋”。在创新驱动下,企业效益连年向好,近三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1%和59%。
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皆有创新热情。放眼当下的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像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动力充分迸发,让空气中都散发着创新“味儿”。
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
9月15日,在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的羽绒制品车间内,裁剪、缝纫、压线……一眼望去,繁忙的生产线上,工人们都在紧张有序地生产。据公司常务副总潘申玉介绍,目前正在加工的羽绒被订单专供知名家纺品牌“富安娜”,“加工、充绒全流程均由我们完成。”
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于2000年入驻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皖西白鹅优质羽绒资源,企业主要从事水洗羽绒加工业务,尽管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但是企业经营者敏锐地察觉到,发展面临着“天花板”——产品太单一,靠出售羽绒原料,不仅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抗风险能力较弱。
潘申玉介绍说,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稳定羽绒羽毛业务基础上,加快创新研发进程,积极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企业2018年即成立创新研发中心,并先后与多所知名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资金与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合作机制,形成了一批创新研发成果并加速成果市场转化。
走进海洋羽毛的产品展示厅,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羽绒服装以及多功能音乐枕、十二生肖羽绒被等羽绒制品,还展示了防水绒、抗静电绒、阻燃绒、蓄热高温绒、芳香绒等高端羽绒。据潘申玉介绍,依靠不断地创新研发,企业成功打破“天花板”,羽绒、羽绒服装及制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扩能,不断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021年,园区技改投资同比增长达到30.6%;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44%,居全市首位。
创新激发传统产业活力,让企业迈入提质增效新天地。数据显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28.7亿元增至2021年的130.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在这一成绩的背后,焕发新活力的老企业功不可没。
转型升级挺进“新蓝海”
提到霍山石斛,多数人第一反应是一味神奇的中草药,不过当你走进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你会发现这里已将中医药和文化旅游完美地结合了起来。3A级景区九仙尊石斛文化产业园呈现了霍山石斛从“野生种源保护、组培育苗、栽培、加工以及文化旅游体验”的全过程,这也几近概括了公司近年来不断转型发展的轨迹。
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最早从事十大皖药——霍山石斛全产业链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据了解,成立初期,企业将全部资源投入到攻克霍山石斛工厂化组培育苗上,通过不断创新攻关,解决了霍山石斛种苗供应问题。在完成这关键一步后,企业将重心转移到了集约化栽培、林下种植和拟境栽培上,在产量突破的基础上,实现品质的提升。很快,企业又不满足了,把目光又聚焦到了“深加工”上。
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企业从“一产”跨入“二产”,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开发了霍山石斛浸膏、颗粒、含片、口服液等一系列保健食品,并获得了目前为止霍山石斛行业仅有的3份保健品批文,填补了产业精深加工领域空白。与此同时,创新实施“旅游+”战略,顺利迈入了“三产”,打造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九仙尊石斛文化产业园,实现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促共赢。
从单一的一产到一产、二产、三产联动融合发展,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走差异化竞争路径,不断推进转型升级,跨入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蓝海”。如今,企业已成为集野生原种保护、组培育苗、驯化栽培、产品研发、GMP深加工、市场营销到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成为不折不扣的行业龙头企业。
跳出竞争“红海”,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跨入更为广阔的“蓝海”。近年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持续推动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引领一大批企业迈上发展新高度。
截至2021年底,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4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3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26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小巨人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家。
数字化赋能“新赛道”
走进瀚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楼大厅,东面的一块巨幅屏幕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企业“5G+工业互联网”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产品生产趋势、材料制造与机加工产量、用电耗能情况、季度销售进度、当日人员出勤情况等一系列关键数据。
来到企业生产车间,设备的中央同样有显眼的LED屏,被称为“车间数据可视化看板”,具备生产计划下达和任务反馈功能。此外,车间设备上也安装了数据采集盒。“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关键信息会实时上传到监控中心。”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朱后举说,这便于企业第一时间了解生产情况,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方便对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管控。
瀚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稀土永磁材料——烧结钕铁硼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经营,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早早开始拥抱“数字化”。2019年,企业在全市率先谋划“5G+工业互联网”项目,通过数字赋能,打造“5G+工业云样板工厂”,实现了整体价值的最大化。据了解,通过项目实施,企业利润率提升6%,能耗下降达20%。
在5G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引导企业实施“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培育多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手段,不断推动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同时,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将六安产业基金引导招商的首家上市企业立方数科总部引入园区落户,为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企业提供贴合实际、能创造更大价值的综合解决方案。
拥抱“数字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等方面切实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以长江精工为例,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PaaS平台,直接降低运营成本18.5%,提升信息使用率至95%。
数字化赋能,创新“味儿”更浓,园区呈现出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区成功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8个,培育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企业内外网改造示范标杆2个,5G典型应用示范3个,培育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5个。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面向未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破除制约创新的障碍,积极搭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为园区企业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更强大的助力,让创新成为园区最浓郁、最持久的发展“味道”。(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