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是邹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对接国家2025规划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于我市承上启下,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加速经济转型至关重要。一、城市建设①邹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囯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孟府、孟庙...
十四五期间是邹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对接国家2025规划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于我市承上启下,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加速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一、城市建设
①邹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囯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孟府、孟庙、三迀祠、重兴塔等等一大批文物历史遗迹,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以两孟为核心的周边更为突出。我市应充分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吸收学习借鉴省内外古城建设保护开发经验(如山西大同、济州古城、即墨、台儿庄、曲阜、青州),重塑邹鲁古城风貌。将北到平阳路、南至大沙河、西到岗山路东至峄山路这一区域建设成为我市人文历史展示示范区。依托两孟、三迀祠关帝庙、老县门丶县衙、城墙、重兴塔、因利河等自然风貌文物遗址遗迹基础,邀请海内外规划大家进行规划(比如吴良镛院士、葛剑雄教授)。立足该区域现有文物资源优势,串景成链,大手笔投入、高点定位、高端规划。按照仿古建筑、未来遗产的思路,恢复重建历史遗迹,并于两孟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将该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公园、邹城历史文化展示区、现代文旅及旧城改造创新示范区,并逐步一体申报国家5A风景飞,世界文化遗产!
②城市框架
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有力抓手。十四五期间邹城应跳出山东,站在全国看邹城。在城市建设上植入更多的孟子、孟母文化元素,按照城市都市化、组群化的发展思路,加速镇改街步伐。优先将中心店、大束撤镇设街,扩大城市建设战场。紧扣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实施城区发展“东跨、西联、北拓、南延””发展战略。结合济枣高铁邹城东站历史机遇,优先将中心店、大束全境村庄人口纳入城市化提高发展战略。重点搞好中心店全域村庄合村并居城镇城市化、城区触合一体化。依托匡庄近临孟子湖新区优势,搞好城市东跨一体衔接。将大束老镇区及其周边村庄纳入迁村入城战略,,以此集聚腾出更多用地指标。城市建设方面应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旅游名市。教育上要结合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布局,规划建设大学城,全力招引一批名校来邹设立分校或积极申请筹建孟子大学。旅游方面应立足西古(两孟)东现、南山(峄山)北水(孟子湖)城市旅游定位,力促招引一批现代新兴旅游产业,如:方特、华侨城、长隆野生动物园等等,使得邹城旅游“文武双全丶动静结合”具有观赏性、参与性的旅游产业。
③城市工业
工业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发动机驱动器!是增加税入、提高就业,加速城市发展转型,拉升城市快速发展的天字号工程。要力促邹西大工业板块有效整合、统筹衔接。结合当前国家高新区创建机遇,突出发展先进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及特色化工。另一方面搞好传统产业嫁接改造,规模生产提档升级,要突出名牌质量兴市,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知名品牌,扶持鼓励企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这点应学习省内诸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核心要义是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新材料对传统产品升级改造。要利用好邹县电厂余热能源,在唐村周边布局招引一批热力需求工业项目。如:建陶、实木地板、木业精深加工项目。打造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地区发展!
二、小城镇
①城镇城市化
城镇发展是县域之主要,镇强则县强。纵观国内各经济强县,都有一个或多个强镇做支撑。十四五期间邹城应突出规划引领、城镇分工合作为基础,抱团发展!本着一核(邹城组群结构城市)、两极(城前、太平)、多点支撑发展格局。以东西两翼展开相向发展!结合城前区位交通优势,全力支持城前建设成为“三市五县交界中心小城市、人口虹吸集聚中心、经济产业培植招引高地、邹城次中心”。重点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倾斜,特别要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优先支持在城前布局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及文体项目!
②城镇工业规模化集群化
镇域之强在于工业之强,看省内外各经济强镇,都有强企或产业集群做支撑(如:广饶大王、邹平韩店、兖州新兖等等)。十四五期间,邹城应突出抓好镇街工业规模提档升级。依托良好生态优势、重点引导各镇街招引建设食品、电子、服装、纺织、食用菌等等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项目。以济宁市级省级工业园区的标准,引导各镇街小微企业园提档升级规模发展。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重点搞好以香城保税区集聚发展的外经外贸产业、城前针织服装加工、张庄冷冻食品加工、大束食用菌集群工厂化等等,推动各镇小微企业园分工合作、协同发展!
③城市都市化、城镇城市化、农村城镇化
农村发展任重道远,农民增收致富迫在眉睫。十四五期间,邹城应积极响应上级政策,稳妥加速推进农村合村并居、迀村入城、入镇战略,加快推进城市都市化、城镇城市化、农村城镇化步伐!要全面审势我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农村村庄布局。本着“精简、节约、集聚”的原则,又要心领神会“记住乡愁”精神,保留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民族文化建筑特色集群。依托城市新区、镇驻地、原乡镇驻地、村庄管理区驻地、中心村和国省县及规划中交通主干道,科学规划、全域合理精简村庄社区布局。将全市800余个村庄压缩至200个左右村庄社区。农业方面要结合我市实际状况,通过公司+食品研发+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引进一批林果、花生、地瓜农业精深加工项目。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促进我市农业提档升级、提高就业岗位、增加百姓收入。